在未出现判罚点球的规则时,当球员在禁区内犯规,只会被罚任意球,而且可以排人墙。直到1890年由一位北爱尔兰门将兼商人威廉麦戈林提出的,他并将这个想法提交给爱尔兰足协,最终国际足球委员会建议这个规定,几经争议终在1891年6月2日通过。由于罚点球的进球率在足球运动所有定位球判罚中最高,因此被称为足球的极刑。
在未出现判罚点球的规则时,当球员在禁区内犯规,只会被罚任意球,而且可以排人墙。直到1890年由一位北爱尔兰门将兼商人威廉麦戈林提出的,他并将这个想法提交给爱尔兰足协,最终国际足球委员会建议这个规定,几经争议终在1891年6月2日通过。由于罚点球的进球率在足球运动所有定位球判罚中最高,因此被称为足球的极刑。
1、足球位置
不管犯规发生在禁区的哪个位置,球都要放在罚球点上。罚球点距离球门线12码(约11米,德语点球为Elfmeterschiessen,即为11米射门)。
2、只有罚球者和防守方的守门员可以在罚球区内,所有其他球员必须在比赛场地内,罚球区(俗称禁区)外,距罚球点至少9.15米(10码)。当球被踢和移动时,其他球员可以进入禁区。一旦被踢出,罚球方的球员不得再次触球,直到被对方球员触球或出局(包括进球)。
3、主罚点球的队员
攻方必须确定主射点球的球员,而当主射球员触碰到皮球后便已当作射门,其后这名主射球员不能在其他球员触碰到皮球前再次触碰皮球。
并且国际足联执委会规定主罚者“助跑过程中的停顿和假动作是允许的,不过一旦主罚者完成了助跑停下脚步不射门,而做其他迷惑性的动作,将被视为违例”。
4、防守方守门员
守门员必须站在球门线上(2005年以前守门员可以在小禁区内自由活动),直到球被踢出,在此之前守门员只允许横向移动,不允许通过踏步或向前冲的方式离开球门线。
5、裁判
应在队员处于规则规定的位置上后发出执行罚球点球的信号,对违规行为和是否进球做出判决。
1、裁判员发出执行罚球点球信号后,主罚队员才能踢出点球。
如果主罚队员在裁判员未允许时踢出该球点球,则会依照如下方法处理:
a、如果球进入球门,应重新踢;
b、如果球未进入球门,不应重新踢。
2、除主射点球(攻方)队员及门将(守方)外,其他球员在主射球员接触皮球前不准进入禁区,或在罚球点前或距罚球点少于9.15米(10码)。
如有球员进入禁区或距罚球点少于9.15米(10码),则会依照如下方法处理:
a、守方球员进入禁区,点球不进:攻方重新主射;
b、守方球员进入禁区,点球进:计算为有效进球;
c、攻方球员进入禁区,点球不进:计算为不进球;
d、攻方球员进入禁区,点球进:攻方重新主射;
e、双方球员均进入禁区,无论点球是否罚进,均判重新主罚。
并根据点球罚出后情况,若守方失去球权,判间接任意球予守方;若球直接出底线,判球门球;若守方有球权,可示意比赛继续。
4、如果点球踢出之后:
a、主罚队员在其他队员触球前再次触球(用手除外):由对方在犯规发生地点踢间接任意球;
b、主罚队员在其他队员触球前故意用手触球:由对方在犯规发生地点踢直接任意球;
c、球被外来因素触及而影响了其向前移动:重踢。
d、球从守门员、横梁或球门柱弹回比赛场地内,接着被外来因素触及:裁判员停比赛,在被外来因素触及的地点重新开始比赛。
5、由于在比赛中获得点球是一种容易取得进球的方法,因此近年开始有不少球员以假装被对手侵犯来希望获取点球,这种行为称为假摔,一般被认为是欠缺体育精神的行为,而如果裁判认为攻方球员蓄意在守方禁区内摔倒来骗取点球,裁判会吹罚这名球员且给予黄牌警告,并给予守方任意球。
点球大战(英语:Penalty shoot-out,缩写PSO),是足球比赛为决定胜方的一种竞技方式。
在一般的淘汰赛中,常会以点球大战的方法来决定胜方,前5轮进球较多一方为胜;如果在前5轮未能分出胜负,则会进入突然死亡阶段,一旦一方射进而另一方射失,则整场比赛便会结束。点球大战胜方即获得整场比赛胜利。
当双方球员全部射完一轮,但未分胜负,则会继续互射,在此可调动球员射球次序。但在所有场上球员未完成射门之前,在该轮过之球员不可再射。如出现球员数目不相同时,较多球员一方的队长要决定哪位或哪些球员不用参加点球大战(不射点球的球员也不能守门,故一般不会选择去除门将)。
2016年起,国际足联(FIFA)宣布引入新的点球大战机制,由传统的轮流互射五轮,改为“ABBA”制,意即抽中先射的一支球队射完第一轮后,后射的球队连射两球,然后先射的球队再射两球,如此类推。此举是由于多项研究已表明抽中先射的一方会有一定程度的优势,而数据亦指出先射的一方有不少于60%的胜率。因此,在2017年提出试验方案,在部分赛事试行全新的ABBA制点球大战。但经过两年试验之后,已被证实不是特别受欢迎,主要是因为此方法过于复杂,而足球本身是一项简单和传统的比赛,所以国际足联已经在2019年决定停止使用此方法。